新聞資訊
news7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欄目刊發《中國能建加快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轉型” 積極服務能源安全新戰略》專篇文章,報道中國能建圍繞創新、綠色、數智、融合“四大維度”,系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新材料“四新”能建,積極服務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新實踐新成效。
長江干流上,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6座大型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其中每座水電站的建設,都有中國能建的身影。
作為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力軍,中國能建累計完成國內90%以上的電力規劃科研和標準制定、90%以上特高壓輸變電工程設計和核電常規島設計咨詢、70%以上火電工程總承包、50%以上的大型水電建設和新能源總承包工程。
中國能建圍繞創新、綠色、數智、融合“四大維度”,系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新材料“四新”能建,積極服務能源安全新戰略,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創新驅動——立足國家所需,引領產業創新
長長的串式“風箏”也能發電。來到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安徽績溪高空風能發電示范項目現場,由氦氣球、做功傘、纜繩等組成的串式“風箏”搖曳長空。這是我國高空風能發電技術的首次工程化實踐。
“目前,我國風能利用仍以低空風能為主,離地面300米以上的高空風能具有儲量豐富、風速高、風向穩定等優勢。”中國能建中電工程科信部副總經理任宗棟介紹,項目采用的技術就像“收放風箏”:傘組通過氦氣球提供初始升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打開做功傘,在高空捕獲風能,這將對主纜繩產生巨大拉力,進而拖動地面發電機組發電。
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高空風能發電需要克服風切變、湍流等氣象條件影響,對設備裝置的可靠性和運營維護要求也很高,比如運轉中的絞車繩速高達每小時50至60公里。
“我們采用激光測風雷達、風廓線雷達取得項目高空風資源數據,建立‘高空風資源分析與預測平臺’用于指導高空風電場的選址、運行、監測。”任宗棟介紹,中電工程牽頭的“新型高空風力發電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已經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攻克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產業瓶頸,推動關鍵技術裝備100%國產化;聚焦綠電制綠氫、綠氫制綠氨、綠氫海水淡化等氫能關鍵領域,打造吉林松原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等重點示范項目;新型儲能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未來地下空間重大技術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中國能建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2023年,集團研發投入達到128億元、同比增長3.2%;全年獲得專利授權2085項,發明專利同比增長25%;新簽合同額連續3年實現高速增長,在站穩萬億元平臺基礎上再創新高。
綠色低碳——做強做大新能源,加快煤電機組改造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
廣西崇左,總裝機超1000萬千瓦的“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實現全要素并網,其中新能源裝機占比達62%,年發電量約260億千瓦時,超過廣西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的1/10。“崇左綜合能源基地項目打破了傳統單一開發模式,構建起多元化電力生產格局,有助于提升新能源電力輸出穩定性。”中國能建廣西院能源規劃研究中心主任龔里介紹。
浙江麗水,中國能建浙江省電力設計院投資建設的百花巖風電場項目首批風機并網發電。這是浙江單體規模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3萬噸,還能催生高山旅游、生態民宿等“風電+旅游”新業態。“我們將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耕風電光伏市場,在一批新能源項目中加強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努力打造更好的浙江‘風光’。”中國能建浙江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剛說。
開發建設國內在建單機規模最大的塔式光熱項目,獲得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基地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攻堅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有效解決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和電網大范圍互聯等難題;打造湖北應城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河北豐寧抽水蓄能等儲能示范項目……中國能建從“源網荷儲”等多環節系統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近3年累計獲取新能源開發指標近4800萬千瓦。2023年,新能源簽約同比增長14.5%,占全年新簽合同超過30%。
做強做大新能源發展主引擎的同時,中國能建積極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
浙江寧波北侖港,國能北侖電廠一期節能減排改造項目施工繁忙。“項目新建兩臺100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開發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高效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能耗降低約10%。”承建方中國能建浙江火電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蔣曉明說。
數字智慧——推動降本增效,創造發展價值
湖北應城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地下500米處,擁有150多萬立方米儲氣空間的地下廢棄鹽穴,正進行注氣排鹵調試。工作人員通過智慧平臺監測電站運行情況,儲氣的實時壓力、溫度、效率,膨脹機的轉速、振動頻率,電網頻率等數據,一目了然。
“儲氣與發電過程中的智能監測、控制與運行,是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最關鍵的技術之一。”中國能建科技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經理劉文豐介紹,他們獨立開發的智能監控(IMC)物理儲能控制平臺,能夠對生產進行精準監測和可視化分析,并控制儲能設備的啟停等,重要測點報警率達到60%以上。
中國能建也將數字智慧轉型運用到了海上風電領域。2017年,國內首個省級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廣東省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在中國能建廣東院成立。“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廣東海上風電的場址數據以及相關航路航道、自然保護區等信息,也可以調閱在建和運營項目的船舶調度、水文氣象、設備運行等實時情況,并通過平臺將有關數據共享給政府相關部門和投資方,助力海上風電的科學規劃、統籌協同和行業監管。”中國能建廣東院數字工程研究院設計總工程師譚任深介紹。
“推動數智化轉型,要全力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管理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有效解決管理痛點、實現降本增效、創造發展價值。”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說。
共享融合——發揮“能源+”優勢,開拓新模式新賽道
山東棗菏高速金鄉零碳智慧服務區,道路邊坡上布滿光伏板,往里走,垂直軸風機隨風轉動,幾輛新能源汽車正在充電。
“服務區、邊坡、車棚等位置的分布式光伏,以及垂直軸風機等設施匯集的綠電,通過光儲直柔一體化系統,可以合理分配到服務區各用電負荷點,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公司棗菏高速公路示范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高抗介紹,工程投產發電一年多來,路域光伏累計發電近2000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5800余噸。
北京朝陽區,占地1.25萬平方米的中國能建大廈二期項目施工如火如荼。
一塊塊擁有大理石花紋的“光伏錦石”吸引了記者注意。“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材料,實現‘外墻板+光伏發電板+高檔建筑裝飾板’三合一,好比‘掛在墻上的油田’,保障美觀的同時,能滿足2萬多平方米辦公區域的日常照明用電需求。”中國能建綠色建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蔣洋介紹。
這樣的綠色“智慧”,在中國能建大廈二期項目中還有不少應用:高性能幕墻,將保溫隔熱性能提升至最優;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土壤溫度場穩定的特性,為建筑供熱制冷;高效節能照明,匹配智能控制系統在保障辦公環境舒適的前提下,大幅減少照明用能。
從盤活路邊資源、打造低碳交通,到研發光伏錦石、建造綠色建筑,中國能建充分發揮“能源+”優勢,開拓交通與能源、數字與能源、建筑與能源、產業與能源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賽道,打造了一批示范項目,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產業之變、技術之變、競爭之變快速演進,科技創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綠色低碳經濟、數字智慧經濟、共享融合經濟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成長性與爆發力。”宋海良表示,中國能建將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轉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嶄新局面。